码农都把自己每天干活比喻成搬砖。这是码农们自嘲的说法。
但搬砖的最小单位是砖,每块砖长的都差不多。比如说有10块砖,搬一块耗时1分钟,一个人搬共需耗时10分钟。但甲方只给了1分钟要全部搬完的,那么我可以雇10个人并行搬,总共也只要1分钟。
这是因为,一摞10块砖可以拆成一块一块的来搬。
所有的泰勒管理学,都是建立在一个工作可以拆分成很小的部分,并行流水的来干的这个基础之上。
但码农写code和搬砖,生产回形针,造汽车这些,完全不一样,因此不适用于泰勒管理学。
有一个段子说的是,一个人怀胎需要10个月,那么是不是请10个人并行怀胎,生孩子就只需要1个月了呢。
我觉得这个段子非常好,非常生动的说出了码农的工作其实是很难等分的。
因为码农写的是逻辑,逻辑可以是一小段的,也可以是一大段的。问题是,要想把原来只有一个人负责的一大段的逻辑拆分成几个小段,由多个人来每个人负责一个小段,这个成本,可能会远远大于只有一个人负责一大段逻辑的成本。
举个例子,假设某个人完成了一个3D打印手臂的设备,使用这个设备打印一个完整的手臂需要10分钟,那么现在老板只给你5分钟,那么你就想那就上2个人吧,把手臂一拆为二,一个人负责前臂一个人负责后臂,并行打印,不是就5分钟了么。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分别打印好了前臂和后臂之后,你还要有额外的effort把2条手臂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手臂。这个额外的组装effort,并不在之前的计算之中。
也就是说简单的乘除法是不work的。
更可怕的是,你现在要组装2个手臂,但是原来3D打印出来的整条手臂是完美的没有错误的,那么你现在把2个手臂组装起来,手臂里面有那么多血管,神经,你怎么组装?你是不是要一根根血管,一根根神经的去一一对好了,那么这样就不是10分钟的问题了,而是100分钟的问题了。
逻辑就是这样,有时候一大团逻辑,但已经无法拆分了,强拆只会导致更高的成本。
这里还有其他的成本,比如学习成本。假如原来3D打印只有员工A会用,并且员工A是培训了1天才会用的,那么你安排员工B一起上,员工B之前从没学过3D打印怎么用,那么员工A是不是得消耗一天去教员工B,那么这一天员工A本来的产出也没了。
又比如沟通成本,原来项目有10个人,那么你新加了5个人就变成了15个人,原来10个人的话每个人都要和其他9个人沟通,但现在15个人的话每个人都要和其他14个人沟通,可以计算一下总沟通成本到底增长了多少。
又比如协调成本,比如2个码农对某块东西都有自己的见解,那么还得协调他们取得一致。
一般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码农们就会根据不同的逻辑块的数量来估算人手,然而一旦项目开始,发现跟不上进度了,再加人的话一般来说都是收效甚微,甚至可能变的更糟糕。
所以在码农的世界里1个10X的码农效率高于10个一般的码农。这就是码农世界里的马太效应,明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