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上长满了尖刺
天花板上长满了尖刺
|
大家都喜欢升职,自然是升的越快越好。但同时别忘了彼得原理也在起作用,每个人最终都会被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位置。这也就是所谓的天花板。但是天花板其实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真的是平的一块或者是玻璃做成的,天花板上其实长满了尖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你升到了天花板那一层的时候,根据彼得原理就意味着你已经不能
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
|
三十五岁,似乎成为了一个bar,似乎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栅栏。似乎人就不能三十五岁还一事无成,似乎三十五岁一过人生就完蛋了。程序员只能被优化,去送外卖,开滴滴。但是如果换一面想一想,一旦过了三十五岁,这个禁锢你的bar就没有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在前面阻挡你了,因为人们对你的评价也会改变,再也不会
我的职场底层逻辑
我的职场底层逻辑
|
最近好多公众号文章都在谈底层逻辑,其实我并不是很确定这个所谓的底层逻辑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是否大多数人都有所谓的底层逻辑,但是我在职场上是有一个基本逻辑的,今天就来简单讲讲我这个非常简单的逻辑。我呢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愿景,但是我的职场基本逻辑其实就是克服恐惧,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所以感到
判断与流程
判断与流程
|
好几年前一位美国同事来中国访问,看到中国人频繁的过马路闯红灯,他十分不解,问道:"你们中国人是认为生命重要还是抢这几秒钟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问的是有点问题的,被撞死和闯红灯,两者里面是有些联系,但是还谈不上有必然的联系。生命显然比抢这几秒重要,闯红灯的人肯定也都有个判断我
关于软件架构的最大误解
关于软件架构的最大误解
|
最近跟一些同学聊了下他们设计的架构,听了下他们的思路,我突然想明白了其实大家技术都很强很能干都能搞出很好的架构,层次分的很清楚,哪块代码写哪里,框架怎么封装,各种东西给你安排的井井有条。但唯一让我感觉纳闷的是,这个架构貌似少了些许灵气。对于架构,基本上有两种说法,蓝队说一个项目一开始并不需要架构,先
文章,写不出来了
文章,写不出来了
|
2015年本号开通以来,算上这篇,这几年一共也写了93篇文章了。自2019年伊始,我曾设想每周写两篇文章,准时发布。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去了。写文章本身需要耗费不少时间,但更大的原因是肚子里的墨水用光了。我的文章,和其他任何文章不同。其他看上去写的很不错的文章,都是从事实出发总结归纳出结论,列
高工资陷阱
高工资陷阱
|
最近华为200万招了顶级博士生,再一次引发了工资多少才算高的话题,这里我不谈这个,我只想谈一个关于工资的理论。某位知名人物曾经说过,工资的增长要与自己价值的增长所匹配。具体的话怎么说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反正是一个很有名的人,说的话就是这个意思。我想说的其实是,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工资中的一部分其实是
为什么人们都厌恶风险
为什么人们都厌恶风险
|
答案就在下图中,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可以画出财富和效用的平面图,可以看到这是一条曲线,所以对于横轴财富的同样数额的增加和减少,纵轴上的效用增加和减少的程度是不同的,因为这个边际效用递减的曲线的形状,就导致了损失同样财富造成的效用减少大于了赢得同样财富造成的效用增加,所以这就从数学上完美的解释了为什
我最近学到的
我最近学到的
|
命运赠与的每一件礼物,都早已在背面标好了价格。我最近学到的,可以说影响了我的整个思维模式的一个东西是,就像上面那句话一样,把“命运赠与的每一件礼物”这半句玄乎的修辞去掉,讲的简单点,就是任何东西的背后都有一个价格。以前对这个理解不够透彻,但最近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之后我领悟到,的确任何东西的背后都标有
manager到底要做什么
manager到底要做什么
|
想起来多年以前李总裁在开大会的时候讲过一个故事。他买了一个游轮上的一个月度假,但游轮在海上开,没有手机和wifi信号,基本与世隔绝。所以他就十分担心,要有整整一个月时间无法处理公司里的任何事情,如果他这个全公司的老大不在公司,那公司会不会乱掉或者出什么问题,那段时间在游轮上他就非常担心。结果等他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