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一件事情和做出来一件事情,完全是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人可以有一个宏大的构想,每天日思夜想,然后设计出一种无懈可击的方案。但即便如此,这些所想的内容也只不过限于纸上。
要想把所想的东西做出来,需要另外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思考之人并不一定拥有,所以还需要借助拥有此能力的专业人士之手,才能真正的把所想之物打造出来。
思考一样东西,是从上而下,分析的过程,因此思考者希望能面面俱到,万无一失。
打造一样东西,是从下而上,综合的过程。但是打造一样东西,哪怕是一个细小的部分,所需的时间也比思考者想明白这个部分的时间要长的多。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专心于打造这一部分的时候,他自然无暇顾及其他的部分。
但是事物总是会不停的变化的,思考者的蓝图,最后可能会变的面目全非。对于一个快速变化的东西来说,思考者从一开始就追求面面俱到是错误的,因为很多东西都会变,所以现在思考了也是白思考。
而对打造者来说,他们只会从最不易变化的东西开始下手,而当他们沉浸于打造当前部分的时候,他们也没有精力去思考其他的部分,这样反而避免了因为变化而造成的无效思考。
所以思考者一开始就应该想清楚什么是他该思考的,什么是他不该思考的,也就是把不容易变化的和容易变化的进行区分隔离,划定好思考的边界,避免无谓的思考。
然而能够划定思考边界的这个能力,却其实是属于打造者的能力,打造者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便不能判断哪个部分是最不易变化的,便不能开始他的打造。
所以思考者需要一部分的打造者的能力,而打造者也需要一部分的思考者的能力。
但是并不是所有思考者都有这一部分必要的打造者的能力。然而打造者只要能够打造东西,那么必然就拥有这一部分必要的思考者的能力,因为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必要的思考者的能力,打造者便不能开始他的打造。
如果思考者没有这一部分必要的打造者的能力,那么思考者和打造者间就会割裂的比较明显,交流就会不顺畅。
打造者的精力需要用来打造东西,他不可能完全和思考者使用同样的模式去思考。一个从下到上,从分到总;一个从上到下,从总到分。两者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如果思考者拥有这一部分必要的打造者的能力,那么他就会理解打造者的想法,和打造者之间的交流就会比较顺畅。
敏捷方法的核心就是需要一个既能做很好的思考者,又能做很好的打造者的,master。
最后,思考是容易的,打造是困难的,因此思考所需要的能量小于打造所需要的能量,所以打造者一次只能打造一样东西,还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而思考者可以同时思考好几样东西。